博导资格不是论资排辈的产物,改变人们对此的认知固然重要,但年轻博导群体如何用自身行动赢得更多人的信赖,仍任重道远
据澎湃新闻报道,近日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刊文介绍该院2025年新进教师风采。其中,新晋“95后”博士生导师郭敬、江佳凤、洪峥怡等人受到关注。公开资料显示,三人专业方向分别为宗教学、中国哲学、逻辑学,且均为浙江大学“百人计划”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。
↑江佳凤。图据浙江大学哲学学院
如此年轻的教师当上博导,不少人感到惊讶。人是万物的尺度,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审美习惯判断一个对象的优劣。对于不在合理心理落差范围内的事物,难免感到惊诧,从而打破网络舆论场的平衡。舆论关注、热议“95后”博导,也源于一种“隔行如隔山”的未知。
据中国新闻网报道,浙江大学借鉴国际高水平大学教师聘任的学术标准和程序,试行教师长聘制,设立并实施“百人计划”。其任职条件显示,年龄一般为35周岁左右,具有国际知名高校博士学位;列入的教师聘任为研究员,具有博士生招生资格。另据红星新闻报道,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,新老师需要培训之后才能开始教学工作,其具备招生资格,但新博导不一定第一年就能成功招生。
展开剩余54%实际上,从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角度而言,类似“百人计划”头衔+博导资格,算是一些985高校的“传统”。博士生导师,只是研究生教育的一种资质。只要在学术上有一定的经验和造诣,经过高校的资格认定,就可以获得指导博士生的资格。
这样的资格,如果是学富五车的资深教授获得,自然不算新鲜事。而刚进校门的年轻教师,无论是年龄还是教龄,可能都与部分网友心中的博导资格有一定差距,因而对此产生疑问,甚至有人质疑其在文科领域的成果贡献等,亦属情理之中。
对此不必急于下结论,近年来,一批优秀的“90后”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陆续涌现,为高校注入新的教学和科研力量。就指导研究生而言,更多看重的是指导者是否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。从新闻提供的信息来看,前述几位新晋博导接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,在科研方面有自己的成绩,属于同龄人中学术领域的佼佼者。博导资格不是论资排辈的产物,而是根据科研水平和科研业绩评判的。
人们需要改变固有认知,同时年轻博导群体也需用自身行动赢得更多人的信赖。研究生导师,不仅仅是学生学术上的“向导”或者“师傅”,也是学生的人生导师,指导学生认识人性、认识事业、认识社会。让学生在学术和心理方面同时成熟起来,考验着年轻博导群体的集体贡献。
对于高校来说,引进人才方面不拘一格降人才,为年轻教师提供更高、更好的发展平台,体现了对年轻教师的尊重。而在信息社会,加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宣传工作,让全社会了解高校的用人标准,让象牙塔不再神秘,让研究生导师制度不跟社会隔着一道墙,同样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体现。高校越是透明,质疑自然越少。向公众科普“95后”博导,或许也是高校透明化的一个切入点。
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刘海明
编辑 赵瑜
红星评论投稿邮箱:hxpl2020@qq.com
广升网-配资门户网址-专业配资炒股-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