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近60%的高中学生在县域中学读书,县中承载了1670多万学子对未来的期待。曾几何时,“考上县中”是学生的自豪、家庭的骄傲,意味着年轻人握住了优质教育的入场券。然而,随着城市化率的提升和教育资源的结构性变化,部分县域中学发展陷入停滞,曾经贴满喜报的墙面褪去色彩,往昔的荣光成了“当年的热闹”。县域中学的困境,亟待政策层面的“破局”。
日前,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《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》,对改善县中的教育资源、办学条件、教学质量、师资队伍等8个方面提出具体行动。行动计划提出,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、高中阶段教育普及、学校标准化建设、课程实施、教师配备、生均公用经费保障、规范办学等情况作为评价重点。
县中满足高中生“就近上学”的需求。县中不振,意味着学生如果想寻求更好的教育,就要到中心城区甚至其他城市求学,这不仅增加学生的通勤成本,也给其家庭带来负担。此外,县中不振将造成县域人口流失,进而给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活力带来连锁后果。
展开剩余54%振兴县中是落实教育机会均等化的抓手。近年来,名牌大学升学率高的“超级中学”受到热议。“超级中学”的崛起,固然有其教育理念、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原因,但也要看到,少数“超级中学”对县域中学形成了“虹吸效应”。优质师资被高薪挖走,尖子生被提前锁定……教育机会的差距,让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路径对留在县域的大多数学生变得有些狭窄。
县中还是地区文脉传承的象征。不少古色古香的县中校园,仍保留着县学、孔庙等承载历史记忆的设施。学生在县中学习,听老师讲家乡的历史典故,感受崇文重教的传统。对故乡的文化认同,使得他们即便未来到远方求学、工作,也会带着这份文化印记,积极为家乡引才、献策,成为连接城乡、反哺基层的力量。
为加快推进城乡普通高中协调发展,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提出,严禁省属、省会城市高中违规面向县域掐尖招生,在职称评聘、待遇保障方面给予县中教师更大支持,坚决杜绝一味刷题、补课太多等短视行为。这些具体而有侧重的措施,针对公众的关切“有的放矢”,既“输血”也“造血”,为县中振兴谋划了清晰路径。
振兴县中,让优质师资和优秀学生留下来,也是为了留住一方水土的教育尊严与文化底气。只有当县中重焕生机,学生“就近上好学”才能成为可触可及的现实。我们期待,政策引导与社会支持的合力,让县中成为赋能县域发展、滋养学子全面发展的教育高地,让县中学子说起自己的母校时,眼里有光、心中有骄傲。
王钟的 来源:中国青年报
2025年09月28日 01版
发布于:北京市广升网-配资门户网址-专业配资炒股-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