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饕餮者的尊严》
暮秋的北京城,人民大会堂的琉璃瓦映着国庆的灯火。七十五载风雨,七十五度春秋,这方土地上的盛宴从未停歇。偏是这华灯初上时分,一个提着塑料袋的瘦小身影,竟在朱漆大门外掀起了一场比国宴更热闹的舌战。
全红婵者,粤西农家女,十四岁便以\"水花消失术\"惊动寰宇。彼时乡野丫头忽登庙堂,倒像极了古时那些\"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\"的奇才。只是这世道,对天才的苛责往往比赞赏来得更勤快些。
展开剩余70%宴会厅里觥筹交错,这姑娘却只顾埋头大嚼。旁人矜持地品着珍馐,她倒好,将国宴吃出了村口流水席的气势。末了还拎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招摇过市——这般作派,在那些\"正人君子\"眼里,自然成了\"有辱斯文\"的铁证。
\"国宴岂是菜市场?\"\"乡野村妇终究上不得台面。\"诸如此类的诛心之论,倒比宴会上的刀叉更锋利三分。偏生又有人翻出陈年旧账:上月用筷子夹牛排被斥为\"不中不西\",前些日子直播时多吃了两块点心,又被骂作\"饿死鬼投胎\"。这世道,连吃饭都成了需要考证的学问。
有趣的是,那些批判者大约忘了,就在他们高谈\"餐桌礼仪\"时,后厨的泔水桶里正躺着半只未动过的龙虾。这让我想起故乡的习俗:宴毕主家必要备好荷叶,嘱咐宾客将剩肴包回。如今这般淳朴古风,倒成了某些人口中的\"陋习\"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,同场宴会上,某企业家将餐巾折成天鹅状拍照无人置喙,官员们把茅台斟得满桌横流无人指摘,偏是这个揣着可能装着桃子的塑料袋的丫头,成了众矢之的。大约在有些人眼里,穷孩子的节俭比富人的挥霍更刺目罢。
这姑娘倒也通透,任尔东西南北风,我自岿然吃我的饭。国庆假期里,有人看见她在汕头老街抱着邻家稚子嬉戏,发间簪着新采的野花。这般模样,倒比那些端着架子吃国宴的\"体面人\"更近人情。
饕餮本是上古神兽,如今却成了贪食的恶名。可见这世间事,原本就难有定论。唯愿这能吃能笑的姑娘,永远保有此等赤子心肠。至于那些个指手画脚的看客——且由他们饿着肚子谈礼仪去罢。
发布于:山西省广升网-配资门户网址-专业配资炒股-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