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1 年冬,26 岁的刘惠馨抱着 1 岁的女儿,刚走了两步,特务就粗暴地抢走孩子,狠狠摔在雪地里。
孩子的哭声刺破风雪,特务以为这会击溃她,可刘惠馨只深深看了一眼雪堆里的小小身影,便转身朝着枪口走去。
当时没人能想到,这个在雪地里险些夭折的女婴,用另一种方式完成母亲未竟的理想。
刘惠馨的牺牲刘惠馨的人生,本可以是另一种模样。
展开剩余87%1914 年她出生在江苏淮阴的商人家庭,父母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,而是送她读私塾、上南京女子中学。
1935 年,她考上中央大学机械系,这是这所名校首次招收女学生,消息传开时,家乡人都骄傲地说“淮阴出了个女工程师”。
那时的她,书桌前堆着机械图纸,心里装着“造机器、强国家”的梦想,若不是战火蔓延,或许会成为中国早期为数不多的女工程师。
1937 年南京沦陷,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。她亲眼看见街头的学生被军警殴打,难民扶老携幼逃亡,嘴里喊着“日本鬼子来了”。
那天晚上,她把课本塞进箱子最底层,跟着同学走上街头,用油墨印抗日传单,把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”贴满城墙。
传单的油墨沾在指尖,寒风冻得手发僵,可她觉得,这比在教室里画图纸更能“救中国”。1938 年,经同学马识途介绍,刘惠馨加入我党,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。
此后她没扛枪上战场,却成了“行走的机密库”。她带着乡亲们搞游击,在村口大树上贴抗日标语,在祠堂里给农民讲革命道理,更把机密文件缝在棉裤腰际,每次穿过日军封锁线,布料贴着肌肤的温度,都让她想起信仰。
1939 年,她和马识途在恩施五峰山下结婚,婚后不久便怀了孕。那时“皖南事变”刚过,特务四处搜捕人,她每天都要换住处,挺着肚子翻山越岭,还跟战友开玩笑:“这孩子在肚子里就跟着革命,以后肯定是个坚强的娃。”
厄运在 1941 年 3 月降临。深夜,刘惠馨正在油灯下写工作报告,村口的狗突然狂叫起来。
她赶紧把文件塞进灶膛烧尽,可木门还是被踹开,叛徒郑新民带着特务闯进来,笑着说:“刘部长,咱们又见面了。”
她和孩子被关进不到五平米的牢房,没有窗户,墙角结着厚冰,特务拿走了唯一的稻草,想让母女俩冻死在里面。
刘惠馨脱下自己的棉衣,铺在地上,把孩子搂在胸口,用身体挡住风口。寒夜里,她哼着母亲教的摇篮曲,哪怕手指冻得发僵,也没让孩子受一点冻。
烧红的烙铁、夹手指的竹板,是审讯室里的日常,可酷刑没能打垮她。
特务把她绑在椅子上用强光照射,还把哭嚎的孩子抱到她耳边晃。她的指甲被夹得脱落,嘴里渗着血,却始终没说一个字。
在牢房的墙上,她用木炭画了 365 个格子,每天清晨画一颗星星,跟孩子说:“等画满了,爸爸就来接我们。”
她心里清楚自己等不到那一天,却想给孩子留一点希望。
1941 年 11 月 17 日,行刑前夜,她用最后半截铅笔给孩子写信:“我的孩子,妈妈要去很远的地方,不是不爱你,是要爱天下所有跟你一样的孩子。”
她把一块银元缝进孩子的襁褓,又仔细梳了梳自己的短发,哪怕赴死,也要保持体面。
而行刑结束后,躲在树丛里的农妇周氏,等特务走后冲过去抱起孩子,发现裹在孩子身上的棉衣和厚厚的积雪,竟护住了这小小的生命。
周氏一家后来变卖家产,带着孩子逃到武汉,隐姓埋名抚养她。
女儿成了国之栋梁那个在雪地里被救下的女婴,后来有了个新名字,吴翠兰,随养父的姓。
周氏没读过书,却总把“为国家做事”挂在嘴边,这份朴素的叮嘱,成了吴翠兰童年最深的记忆。
她不知道母亲的具体模样,只知道母亲是“为了大家牺牲的”,所以读书格外刻苦,遇到难题时,总会想起养母说的“你爸妈都是有学问的人,你不能掉队”。
1958 年,转机来了。马识途通过组织四处寻找女儿,终于在武汉找到吴翠兰。
那时她已经 14 岁,第一次见到父亲,马识途拿出刘惠馨的照片,她看着照片里母亲清秀的眉眼,感觉和自己如此相像,眼泪止不住地流。
1959 年,吴翠兰考上北京工业学院机械系,和母亲当年的专业一模一样。
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,她抱着通知书哭了很久,给马识途写信:“爸,我进了妈妈当年的学校,以后也要像她一样,搞机器、强国家。”
在大学里,吴翠兰是最刻苦的学生之一。别人周末去逛街,她泡在图书馆看机械图纸,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凌晨,她手里握着的绘图圆规,是马识途从旧物里找出来的,那是刘惠馨当年用过的东西。
毕业后,吴翠兰拒绝了“铁饭碗”的工作机会,主动参军,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研究所。
那时研究所条件艰苦,她和丈夫安毅民一起,白天画图纸、做实验,晚上在煤油灯下整理数据。
有次为了赶一个装备设计方案,她连续半个月没回家,累得趴在办公桌上睡着,梦里竟梦到母亲在灯下写报告的模样。
醒来后,她摸了摸桌上的圆规,又继续埋头工作,她知道,自己画的每一笔图纸,都是在完成母亲“强国家”的梦想。
她参与设计的装备,后来跟着卫星飞上太空,跟着军舰驶向深海。
从 1941 年刑场的雪,到 2023 年陵园的风,从母亲的牺牲到女儿的坚守,是两代人用信念写就的传承。
刘惠馨为之付出生命的,是“强国家、护百姓”的信念,吴翠兰用一生践行的,也不只是一份工作,而是对母亲最好的告慰。
如今我们抬头看卫星升空、军舰远航,那些藏在钢铁里的温度,正是先烈与后辈跨越时空的约定,你未完成的路,我来走,你期待的好日子,我来守。
参考资料: 刘惠馨烈士年表(1915年—1941年) 发布时间:2025-03-31 10:35 来源:恩施日报 作者:恩施州档案馆(史志研究中心) 文学的珍藏——作家手稿背后的故事 中国教育报2023-04-21 11:13北京发布于:河南省广升网-配资门户网址-专业配资炒股-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