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俊宇
近些天,电影《长安的荔枝》上映。观影完毕,在影院安安静静地听完了片尾曲《庙堂之外》,歌词写道:“我当逐明月枕清风/一身坦荡如城门少年郎/我当工有所偿学有所用……”
听完这首歌,这场观影才算完结,歌词如此契合片中故事,唱尽了平凡小人物努力打拼的悲欢,听者内心翻涌无限神伤。不由感慨,一首动人的歌曲,怎少得了歌词传达出的情怀与感悟呢?
时下关于歌词的讨论,与前些日子一首网络神曲《跳楼机》出现在不少热门音综有关。“可能是我贱吧/不爱我的非要上”“我们的感情好像跳楼机/让我突然地升空又急速落地”……直白粗暴的歌词登上“大雅之堂”,一时间诸如“乐坛何以沦落至此”“跳楼机红了,华语乐坛黄了”等等考问与悲叹四起。
在流量时代,如何通过俚俗的歌词、宣泄般的情感和简单易记的旋律快速抓住“粉丝”而非“听众”的注意力,相关音乐公司已经深谙其道。
时间倒回20多年前,彩铃造就了《老鼠爱大米》等网络歌曲的变现神话,资料显示,当年这首歌彩铃月下载量达600万次,共创造收益1.7亿元。
如今听着“我爱你,爱着你,就像老鼠爱大米……”这般口水、没有所谓“营养”的歌词,应该很难想到这首歌获得过“最佳网络歌曲奖”“最受欢迎卡拉OK歌曲奖”“最受欢迎网络歌曲奖”等奖项,演唱者还凭借此歌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——也是首位登上该舞台的网络歌手。
不得不说,“乐坛何以沦落至此”的哀叹像是魔幻般的轮回,“现在的歌词是怎么了”这样的追问也不会消散在时间烟云之中。那不妨乐观一点来看,当神曲时不时地出现,在争议与讨论中,人们对大众音乐的艺术品质也会有更高的要求;另一方面,华语乐坛还是有不少佳作持续诞生,它们历经大浪淘沙进入人心。
举一例来说,初夏时,漓江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获奖感言视频刷屏,“越过山丘,却发现无人等候”——这句话正是出自李宗盛创作的经典歌曲《山丘》。歌词写的是你我普通人的一生,求学工作、恋爱成家等等,如同翻越一道又一道的山丘,暮年时终归平淡,人生况味尽在词中。语言多么平实,情感又多么熨帖入微。在某音乐平台,这首歌的评论近3万条;李宗盛也凭借该曲获得第25届台湾金曲奖“最佳作词人”奖。
或许我们还需承认的客观现实是,歌词粗俗化、旋律套路化的网络神曲与歌词讲究、制作精良的佳作,并不会错开出现。它们会共存于市场之中,等待被听众筛选,等待历经时间沉淀,最终佳作成为经典,神曲成为谈资。
歌词出现在文学奖典礼的“巧合”,印证了一个观点:歌词就如文学,写自己的同时,也记录时代。好的歌词,本就具备文学性、思想性与精神价值。我们谈论经典歌曲与网络神曲的歌词,并非以“出身”来判断品质,对网络歌曲,尤其是借助短视频走红的“流量歌曲”抱有刻板印象,而是在不断重申敬畏文字、尊重创作,不被流量所裹挟、不因迎合而降低标准。
试想也许有一天有一刻,当想起爱人念及故人时,当经历悲欢离合时,当告别抑或重逢时,要是想起某几句贴切的歌词,那是莫大的幸事吧。
广升网-配资门户网址-专业配资炒股-公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